
有的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的时候,会主动向他人寻求帮助,表现出较强的学业求助能力。从学习策略的角度看,这类学生善于运用()
A.认知策略
B.元认知策略
C.调节策略
D.资源管理策略

A.认知策略
B.元认知策略
C.调节策略
D.资源管理策略
第3题
人教版教材《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》,在薛法根老师的语文课堂上,呈现了这样的一幕:
师:如果我是汤姆,我也舍不得把鱼放掉。好,下边我们演一演汤姆和爸爸的对话。我演儿子,你们演爸爸。先读读爸爸的话,谁先记住,谁就演爸爸。(学生积极朗读和背诵爸爸的话。师请出一名学生和老师对演)
生:(扮演父亲)孩子,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。
师:为什么?
生:现在是晚上10点,离允许钓鲈鱼的季节还有两个小时。
师:放心吧,爸爸,没有人看见我们,也没有人知道我们这个时候钓到了鲈鱼。
生:不管有没有别人看见,我们都应该遵守规定。
师:不就是两个小时吗?规定是死的,人是活的。爸爸,不要这么死心眼。
生:两个小时也不行,规定就要人人去执行!
师:爸爸,我是你的儿子,你在学习上对我严格要求我都听,可现在是钓鱼,你不要这么严格嘛!
生:孩子,无论是在学习上,还是在生活中,我们都应该严格要求自己,良好的道德素养是从一件件小事中养成的。
师:爸爸,今天你不让我把鱼带回家,我就和你断绝父子关系。
生:断绝父子关系也不行,道理已经跟你讲清楚了。你再不听,回家有你好受的。
师:(做害怕的样子)爸爸,你的话是对的,我就听你的,把鲈鱼放了吧。
生:(摸摸老师的头)对了,这才是爸爸的好孩子。(众笑)
妙趣横生的对话中,充满了学生的智慧,饱含着学生的认知,一段集阅读、理解、分析、综合、表达的训练于一身的综合训练就在这样生活化的情景对话中完成了。学生能力的提升是润物细无声的。
同学们,这个案例中的问题巧妙地变身了,你能发现吗?这样的做的好处你能总结出来吗?
第8题
假设你对估计大学一年级每周花在学习上的小时数(study)对平均成绩(gpa)的影响感兴趣。
(i)在这样的上下文中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控制实验?这样的实验看起来是否可行?
(ii)考虑一个更加实际的情形,即由学生选择每周在学习上花多少时间,而你只能随机地从总体中抽出gpa和study两个变量(在一年的学习结束后)。将总体模型写作如下形式:gpa=β0+β1study+u。其中,与通常带截距的模型一样,我们可以假设E(u)=0。列举至少两个u中包含的因素。这些因素是否与study成正相关或负相关?
(iii)如果上一问的等式中的因果关系成立,那么在(ii)的方程中,β1的符号应该是正还是负?
(iv)在(ii)的方程中,β0该如何解释?